洞庭山碧螺春茶如今早已闻名天下,然而关于它的历史,却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。2014茶博会人员介绍,在金庭镇的堂里,至今保留着众多的文物古迹。其中有碑刻见证了洞庭碧螺春茶的种植史;还有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晚年的居住地。
水月坞碑刻上的“小青茶”
都知道西山、东山是洞庭碧螺春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,不过,你知道洞庭碧螺春茶的得名由来和种植历史吗?
关于洞庭碧螺春的得名,民间还有好几种说法。一种说是因为最初产于碧螺峰而得名(东山碧螺峰在后山石桥东面,西山碧螺峰在南徐西面,现在叫徐宅山)。另一种传说是,最早由碧螺姑娘从悬崖上采到、救情郎解毒而得名。但根据史料记载,洞庭碧螺春的得名,跟康熙皇帝有关。当年康熙经过苏州,地方官员献上洞庭碧螺春茶。康熙喝过后大加赞赏,于是询问茶叶的名字。地方官员根据民间的俗称回答:叫“吓煞人香”。康熙觉得茶叶不错,名字不雅,于是根据茶叶“清汤碧绿,外形如螺,采制早春”的特点,赐名为“碧螺春”。从此以后,洞庭碧螺春每年进贡,名扬天下。
照这样的记载,洞庭碧螺春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康熙时期。而《西山镇志》主编邹永明说,其实,这种茶叶的历史还要早得多。
原来,洞庭碧螺春的前身是产于堂里水月坞的小青茶,又称水月茶。唐代至德二年(757年)三月,“茶仙”陆羽和诗人刘长卿一起到西山考察茶事,就在水月坞水月寺旁的墨佐君坛边采茶品茶。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也慕名来访,并写下了一首诗,题目叫《访陆处士羽》,见证了这一历史事件。
而水月寺里曾着的一块碑刻,更证明小青茶1000年前就已非常有名。邹永明介绍,这块碑上面刻着宋代文学家苏舜钦(1008—1048年,字子美)的一首诗,里面有这样一句话:“小青茶熟占魁元”。而“魁元”的意思就是第一名。
果然,记者在水月寺看到了这块碑刻。不过,怎么能证明小青茶就是洞庭碧螺春的前身呢?邹永明对此回答,第一,洞庭碧螺春的品质,来源于洞庭东西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以及茶叶的品种、茶果间种的栽培方式。直到今天,当地的自然条件、茶叶品种、栽培方式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,所以小青茶和洞庭碧螺春密不可分;第二,洞庭碧螺春茶的形成历史,跟佛教文化关系非常密切,洞庭碧螺春茶独特的螺旋状外形,就是水月寺僧人受佛像上螺状头发的启发而独创的。
文征明晚年常住“待诏坞”
堂里行政村范围内,有个叫涵村的自然村,村子所在地有个小山坞,问问名字,当地人会告诉你,叫“待诏坞”。
“待诏”是什么玩意?这个山坞为什么要起这样怪的名字?
邹永明考证后发现,“待诏”指的竟然是明朝中期的著名书画家文征明。这位活了90岁的名家,诗文上跟祝允明(祝枝山)、唐寅(唐伯虎)、徐祯卿并称为“吴中四才子”;在绘画上跟沈周、唐寅、仇英合称“吴门四家”。因为文征明曾做过“翰林院待诏”这个官,所以被称为“文待诏”。
只是,文征明家在苏州城里,墓又在今天的相城区,跟这个山坞似乎没多大关系,这里为什么要用文征明的官名来命名?
原来,文征明有个得意徒弟叫陆治,就是这个地方人氏,世称“陆包山”,以画工笔花鸟画而闻名。文征明晚年归隐山林,经常住在陆治家。渐渐地,人们就把这里称为“待诏坞”了。
为了证明以上说法,邹永明还出示了文征明晚年所写的两首诗的照片。其中一首是《太湖》,内中写道:“岛屿纵横一镜中,湿银盘紫浸芙蓉。谁能胸贮三万顷,我欲身游七十峰。天远洪涛翻日月,春寒泽国隐鱼龙。中流仿佛闻鸡犬,何处堪追范蠡踪”。
另一首是《涵村道中》:“宛转层冈带远岑,梅花粲粲竹深深。人家尽住苍云坞,拄杖昔穿玉雪林。风壑声传千涧雨,晚山青落半湖阴。刚怜百里城关隔,终岁不闻车马音”。
邹永明说,《太湖》和《涵村道中》都是写景诗,表达了文征明以范蠡自比,愿意“终岁不闻车马音”的心境,同时也证明,他确实到过涵村一带。
雕花楼旁挖出硕大银元宝
沿着水月坞小溪向下,不多远就能来到堂里古村。说是村落,却开着银行、供销社门店,还曾建有邮电局等设施,俨然一个集镇。
确实,这里本来就是一个集镇。新中国建立后,这里曾是吴县建设乡(后改名为堂里乡)的乡政府(公社机关)所在地,是西山岛西部地区的主要集镇。1987年,西山岛上三个乡镇合并为一个镇,这里才“沦落”为村落了。
山西的库银怎么会埋在了西山堂里?谁埋的?现在的堂里村地下,还有没有其他宝物?已是80高龄的徐根泉笑着说,这就不好说了,他只知道,以前堂里已经有好几个地方挖到过藏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