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台湾的三峡茶区,当地人恐怕无人不知。2014茶博会人员介绍,三峡茶区的龙井,茶味曼妙,汤呈黄绿色,明亮清澈,是不得不尝的好茶。
已有两百余年种植历史
三峡茶区位于台北县西南方,连接文山茶区,与新店、土城、树林、莺歌、大溪相邻。三峡茶区分布在安坑、竹仑、插角及有木等地,山上云雾蒙密,气候凉爽,土质良好,极适合茶树生长,当地农民开垦种茶已有两百余年历史,目前已有茶园面积430公顷,种植品种以青心乌龙、青心柑仔为主,尚有台茶12号、13号及14号等,分别制造包种茶、龙井茶、碧螺春(绿茶)等。尤清县长访三峡茶区,将三峡茶区所生产的茶叶命名为“海山茶”。海山茶包括三峡茶区当地所生产的包种茶、龙井茶及碧螺春绿茶等。
三峡的海山龙井茶,采摘青心柑仔品种的一心二叶嫩芽,不经发酵直接杀菁揉捻,制成扁平具白毫的茶叶,外观新鲜碧绿带油光,茶汤呈黄绿色,明亮清澈,滋味活泼,有清新爽口之感。而海山碧螺春则于每年春茶萌芽清明前采摘台茶14号、青心乌龙或青心柑仔之一心二叶嫩芽,不发酵直接杀菁揉捻,制成外观新鲜碧绿,芽尖白毫多,形状细紧弯曲似螺旋形的茶叶,名之为“碧螺春”,干茶香气清醇自然,茶汤滋味与龙井茶相似。
三峡为台湾龙井茶的唯一产地
三峡为台湾龙井茶的唯一产地,茶树品种为“青心柑仔”,新鲜茶叶采摘后,要置放室内平铺晾晒,不能受日照,与其他茶叶利用日光萎凋不同,属未发酵茶。
龙井茶也以人工采摘,特选幼嫩的一心一叶或一心二叶茶菁,在制作上除了一般的炒、揉、烘之外,还多了一道碾压的过程,使龙井茶身形扁平狭长,与众不同。
级别不同,采摘标准也不同
三峡龙井茶采摘精细,级别不同,采摘标准也不同。从春茶开始,由茶芽萌发到新梢形成的不同时期,对鲜叶有不同的称呼。一般来说,高档茶(特一、特二、特三)应于清明前采摘,只采龙牙(单芽)和雀舌(一芽一叶初展,芽长于叶,长度1.5-2厘米);中档茶(一级、二级、三级茶)于谷雨前采摘,采下的鲜叶称旗枪(一芽一叶半开展)和糙旗枪(一芽一叶开展和一芽二叶初展,长度2.3-2.7厘米);低档茶(四级茶以下)于谷雨后采摘,采下的鲜叶称象大(一芽二三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)。
制作工艺中的“十大手法”
将采回的鲜叶在室内进行薄摊,以散发茶叶中所含的青草气,增进茶香,减少苦涩味,提高鲜爽度。薄摊还可以使炒制的三峡龙井茶外形光洁,色泽翠绿。经过摊放的鲜叶需要进行筛分,然后再分别进行炒制。高级三峡龙井茶的制作是根据鲜叶的大小、老嫩的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度,通过抖、搭、带、捺、甩、抓、推、扣、压、磨等“十大手法”,全凭一双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,以不断变换的手法炒制而成,手不离茶、茶不离锅,非常之巧妙。
高级龙井的炒制可分为青锅、回潮和辉锅三道工序。所谓青锅,就是指杀青和初步造型的过程:当锅温达到80-100℃时,先涂抹少许的油脂或石蜡以使锅内更加光滑,然后投入约100克经摊放过的鲜叶,以抓、抖手式为主进行炒制,当散发掉一定的水分后,再逐渐改用搭、压、抖、甩等手式进行初步造型,压力有轻而重,以达到理直成条、压扁成型的目的,直至炒至七八成干时起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