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语北京丨儿时风靡街头巷尾的大碗茶,藏着北京城的文化韵味
发布时间:

我爷爷小的时候
常在这里玩耍
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
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
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
吃一串儿冰糖葫芦就算过节
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
就着一口大碗儿茶
......
说起大碗茶,很多人就会想起这首《前门情思大碗茶》,喝大碗茶,是老北京人饮茶的一种习俗。
大碗茶多用大壶冲泡,或大桶装茶,大碗畅饮,热气腾腾,提神解渴。
早年间北京卖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儿作生意。
在天桥一带、什刹海以及各个城门附近,常能碰见挑挑儿卖大碗茶的,都是边走边吆喝,遇见有人买茶,就摆上板凳就开张。
以前的老北京,不论街道边还是码头天桥,只要人流密集的地方,都少不了几壶茶水沸腾着,伴随几张板凳木桌支起的茶摊。
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,大碗茶就回到了茶摊的售卖方式。
这种清茶一碗,随便饮喝,无须做作的喝茶方式,虽然比较粗犷,颇有“野味”,但它随意,不用楼、堂、馆、所,摆设也很简便,一张桌子,几张条木凳,若干只粗瓷大碗,过往客人花点小钱喝上一碗解渴小憩。
夏天一热起来,口渴时,北京人就会情不自禁怀念昔日街头巷尾的大碗茶。
对老北京来说,花“老二分”咂摸出来的不仅是回忆,也是这四九城的文化味道,更是一种不忘本的奋斗精神。
大碗茶的历史发展
茶在我国历史悠久,《茶经》记载: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,闻于鲁周公。”
《神农本草经》也曾记载: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。”
《神农食经》则记载:“荼茗久服,令人有力悦志。”
茶最初可能是作为药物或食物被人使用,现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还保留吃茶叶的习惯,秦汉时期“羹饮”成为茶的主要食用方式,在西汉时期茶已经作为饮料出现。
汉晋时期,随着饮茶的逐渐普及,茶摊也开始出现。摆摊卖茶的典故最早见于西晋傅咸的《司隶教》:“闻南方有蜀妪,作荼粥卖之,廉事毁其器具”。
唐代经济繁荣,国力强盛,饮茶在民间“穷日尽夜,殆成风俗”,城市多开店铺,煎茶卖之,“不问道俗,投钱取饮”。
至宋代,饮茶之风尤盛,除茶馆外,街面上或小巷内常有提着茶瓶沿门点茶的人,卖茶水一直卖到市民的家中。大街夜市上,还有车担设的浮铺(即不定点的铺子),供给游人茶水,这类似于“大碗茶”。
到了明朝,面向老百姓出售的大碗茶开始出现在北京街头。
古代的大碗茶不是泡出来的,而是用比高末还要低一等的碎茶叶末,甚至茶渣放入锅里煮出来的。虽然本钱小,但是要卖茶得先入行得到许可,否则茶摊是摆不上的。
在清末,大街小巷上大都是茶摊,提供“大壶冲泡、大桶装茶、大碗畅饮”的大碗茶。
大碗茶的茶摊是旧时京城一道特色风景。
每逢夏季,用竹子、芦席架起一个白布棚子,一张长条桌子,几个粗瓷大碗,漏着风,依傍着城门楼子。茶叶虽然不好,但因为物美价廉,又能让人落脚歇息,因此成了平民百姓自得其乐的小天地。
炎炎夏日,一大碗茶水咕嘟嘟地下肚,暑热全消;寒冬腊月,大茶壶的水又热又浓,喝上两碗浓茶,靠着炉子烤烤火,惬意无比。
内容来源网络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。